太累!就要學會休息
太累!就要學會休息
文/李昱 高雄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

甲先生是名40歲已婚男性,婚姻十分美滿。出生軍旅之家的他,父親管教甚嚴。退伍後,他任職一家私人企業,由於工作認真進取,時常加班,幾年後便升為課長。約3年前,他在一次車禍中左頭部裂傷,短期療養後繼續工作。然而,不到半年光景,他感到非常疲勞,常頭痛、頭暈、心悸,到一般診所、心臟科診治,皆找不出病因,醫師勸他多休養,但他仍拚命工作。有天,他再也擋不住排山倒海的倦怠與無力,一病不起。在親友建議下,他至精神科就醫,才知道自己得了「慢性疲勞症候群」,且有輕度憂鬱。「慢性疲勞症候群」(Chronic Fatigue Syndrome)的診斷準則如下:*主要準則:1.疲乏或易感疲乏;2.六個月以上的病程;3.非因內科疾病(如慢性感染)或精神疾病(如酒精濫用)導致的疲乏。*次要準則:包括以下可能症狀:輕度發燒、喉嚨痛、疼痛性頸部或腹部的淋巴結、不明原因的全身肌肉無力、游走性關節痛、神經心理症狀(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及憂鬱)、睡眠過久或失眠。該病病因至今未明,可能與免疫系統失調或病毒感染有關。此外,以下因素也與此症有關:1.工作因素:精神壓力過大、勞務時間過長,如夜間通勤者、駕駛員,及粗重工作者等,皆易累積疲勞。2.不良的生活習慣:抽菸、酗酒、暴飲暴食,加上過度的操勞,更會妨礙睡眠,導致疲累、不想運動,使原本超載的心臟血管系統更行惡化。3.慢性病:工作壓力與惡質生活習慣經年累月交相戕害身心,使人體的免疫系統疲乏、鈍化,終致誘發如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高血脂症、動脈硬化等慢性病。「慢性疲勞症候群」若不加以重視,還可能導致「過勞死」。該病最好的治療方式就是適當、適時的休養,所謂「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」。正確的壓力調適之道也能改善此病症,如:培養正當的休閒活動、信仰宗教、正面思考、學習肌肉鬆弛法等。另外,改變人生觀,不求百分百完美,也對此病的痊癒至關重要。甲先生接受醫師建議,休息一個月,調整生活的步調,如今,他天天準時回家吃晚飯,與家人共享天倫,身心康健。
咬牙切齒,「副作用」搞怪?
甲女士是50歲的已婚女性,經營一家超商,事必躬親的她,某天突然頭部劇烈疼痛、胃口不佳、疲倦不堪,她以為罹患感冒,買了止痛藥卻沒效,反而全身酸痛。到神經科就診3個月後,做腦波、頭部電腦斷層等各種檢查都無異樣。雖然生病,她依然全年無休地張羅店裡大小雜事,但漸漸感到力不從心、心力交瘁、心情頓感沮喪、凡事提不起勁。後來她到精神科就診,診斷是罹患憂鬱症及慢性疼痛症,醫師囑咐她按時吃藥並好好休養。她只有按時吃藥,沒有配合休息,所以病情時好時壞,就算心情已改善,疼痛依舊。
吃1年抗憂鬱劑後,她倏然發現自己有「咬牙切齒」的感覺已3個月,醫師告訴她,若無其他神經方面的異常,可能是吃抗憂鬱劑引發的副作用,請她先至神經科。後來證實沒有神經病變,於是為她換藥,並加一些解除副作用的藥,經過一段時間的調藥後,嘴部的不適才解除。臨床上,服用抗憂鬱劑常出現的副作用包括噁心、頭暈、心悸、失眠等,這些症狀需要一段時間適應,停藥後難過的感覺就會消失。極少數患者會出現「動作障礙」,包括1.巴金森症候群,症狀有動作緩慢、手抖、面無表情、肢體僵硬等;2.靜坐不能,症狀有坐立不安,站也不是、躺也不是、坐也不是等;另外還需注意2項無法復原的副作用:1.遲發性不自主動作,症狀包括舌頭無法自主重複伸出、不斷做咀嚼狀、不停眨眼、做鬼臉,有時甚至不自主地聳肩、手指、腳趾不規則地抽動;2.遲發性肌肉緊張異常,症狀有斜頸、眼睛往上看、眼睛睜不開、咬牙切齒、軀幹肌肉緊繃等。除了抗憂鬱劑外,常引發上述動作障礙的還有抗精神病藥物、止吐藥、鋰鹽等。一旦發生疑似抗憂鬱劑導致的動作障礙,不要驚慌,也不要擅自停藥,醫師通常會做檢查與判斷,一般處理原則是先減藥、換藥,再服用解除副作用的藥物。值得提醒的是,患者不要因藥物引起的副作用,就有病不醫,延誤病情;醫師也應提醒患者種種可能的藥物反應與副作用,以免讓病患更痛苦,產生終生後遺症,雖然須多用點心神與時間,但絕對是雙贏的作為。


 

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sfuruvw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